我國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進化方向,下一步研究重點在預防
8月12日,一則“我國科學家揭示新冠病毒進化方向”的消息引發關注。我國聯合團隊發布于《細胞研究》的報告顯示,新冠病毒新變體BA.2.86及其JN.1、KP.2、KP.3等支系在受體結合結構域罕見地出現了殘基483的缺失,這會為新冠病毒進化帶來優勢,使其變為更具適應性的流行毒株。
“目前影響新冠病毒進化適應性的主要因素是免疫逃逸以及宿主受體親和力的提升或下降。從群體層面來看,絕大多數人都已經打過疫苗或者感染過新冠病毒,新冠導致的死亡率會大大降低。高危人群仍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免疫缺陷患者、腫瘤患者等!8月12日,該報告的作者之一、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研究員曹云龍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這一研究的聯合團隊包括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喜、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研究員曹云龍、北京市昌平實驗室教授王佑春等。此前,該聯合團隊率先揭示了新冠病毒奧密克戎株的免疫逃逸和適應性進化等機制。
曹云龍介紹,在新冠病毒暴發初期,病毒具有較強的致病性。而當前因絕大多數人已經感染過新冠病毒或接種過新冠疫苗,免疫后的毒性則大打折扣。但對于免疫力較低的人群來說,他們可能本身就患有免疫缺陷疾病,或者因高齡免疫功能衰退,導致無法有效產生對應的抗體和T細胞,或是在進行腫瘤治療,使用大量化療、放療及腫瘤藥物,使免疫系統受到了一定的損傷。對于這些人群來說,新冠病毒仍處于一個致病性較強的狀態,應加強防護與治療。
在曹云龍看來,目前我國的新冠治療體系已經非常成熟,新冠病毒毒株的演化很難影響到當前的治療方式和治療手段。防重癥、防死亡的手段都相對完善后,研究團隊接下來更加關注的是防感染,即通過更加有效力的疫苗或藥物進行新冠病毒的感染預防。
|